查看原文
其他

范周 | 学习政府工作报告,解读文化建设之趋势

范周 言之有范 2021-07-18

3月5日上午9时,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作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。报告回顾了“十三五”开局之年取得的成就,并部署了2017年的主要工作任务。下面言之有范就带你看看过去的一年中国文化产业有哪些发展亮点,新的一年又有哪些发展重点。



回顾过去:四大亮点


1积极扩大对外开放


关键词:“一带一路”、“人文交流”


“无数铃声遥过碛,应驮白练到安西”。这是晚唐诗人张籍对古丝绸之路辉煌的真实写照。大唐盛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强盛的标志,“一带一路”的开拓则将见证现代中国文化的强势崛起。过去的一年,我国坚定推行“一带一路”战略,高层之间交往密切,密集签署政府间的文化交流合作协定,民间人文交流也遍地开花,内容丰富,通过展演项目、论坛、研讨会、竞赛、智库、青年交流、客座艺术家与非遗传承人互访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,加强文化互通,促进民间友好,巩固合作基础,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,在“丝路”沿线国家大放异彩。


 

2深入推进科技创新


关键词:“互联网+”、“科技创新”


这是一个互联互通的时代。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升级,大数据、云计算等一系列新鲜的词汇极大的改变着文化产业的生态,融合发展成为发展趋势。传统文化、娱乐、新闻、出版、金融等产业跨界融合的一浪高过一浪,新兴业态不断拓展。当然,在“互联网+”影响下重获新生的远不止这些现代产物,传统文化、非遗传承也找到了新的发展思路,在这个时代获得了复兴的机遇。

 

2016年,文化产业领域内的科技投入和技术运用迈上新台阶。据《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》(2016)显示,科研投资环境一度达到70.79分。在这一时期,文化与科技进一步融合,VR技术、AR技术、人工智能等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不断增多,对于传统文化产业的优化升级、新兴产业的发展创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


 

3加强公共文化服务


关键词:基层、公共文化服务


2016年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里程碑式的一年。《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》的出台使公共文化立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,为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和保障提供给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。去年,公共文化服务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:一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,使得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环境进一步优化;二是资金预算有效投入,利用率高;三是基层文化服务日趋完善,文化惠民有态度,也有力度。


 

4大力发展体育产业、康养产业


关键词:体育产业、康养产业


如果说2015年的体育产业呈现出“井喷式”发展,那么2016年体育产业的脚步则更加的从容、扎实。首先,相关政策措施频出,发展力度较大。2016年7月,国家体育总局发布《体育产业发展“十三五”规划》,相关部门围绕这一政策相继出台了22项周边配套政策,为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。其次,体育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明显,“体育+旅游”、“体育+文化”、“体育+教育”、“体育+医疗”,“体育+互联网”等跨界探索不断开拓行业广度,为体育产业的市场主体提供多种发展和塑造的可能性。


 

展望未来:五大重点


过去的一年,文化产业发展迅速,成果丰硕,亮点频现。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,我国文化产业依旧存在许多问题,我们来看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释放了哪些信号。


数字经济


今年网络提速降费要迈出更大步伐,年内全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,大幅降低中小企业互联网专线接入资费,降低国际长途电话费,推动“互联网+”深入发展、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,让企业广泛受益、群众普遍受惠。”

——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


在3月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,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,将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。这是“数字经济”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。

 

通俗来说,数字经济就是一切与互联网相关的经济。在互联网发展、跨界融合与科技创新成为时代趋势的背景下,数字经济已然成为国家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推动产业创新、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。


第一,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成果凸显。据中国信息化百人会课题组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,2016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22.4万亿元人民币(当年价,折合约3.8万亿美元),超过日本(约2.3万亿美元)、英国(约1.43万亿美元),成为世界第二大数字经济体。首先,中国数字经济总量在不断提升,出口数字产品不断增加。从1996年到2016年,中国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攀升,从最初的不足10%到如今的31%,可见其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举足轻重。同时,出口全球的数字产品份额在不断攀升。从2000年到2015年,中国出口全球的数字产品份额从4.4%增长到30%。其次,网络基础设施日益普及。根据《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》,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.88亿。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数突破2亿户,4G用户数超过1亿,全国通宽带乡镇和行政村比例分别达100%和93.5%,网络基础设施日益完善。最后,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。在一些高性能、高科技领域,中国走在世界前列,同时还涌现一批国际领先企业,华为、联想、中兴、腾讯、阿里巴巴、百度等企业在全球地位稳步提高。

 

第二,赶超世界发达国家之路依然艰辛。尽管我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快速提升,但仍低于主要发达国家,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有待深入挖掘。数据显示,我国数字经济总量(3.8万亿美元)仅达到美国数字经济总量(11万亿美元)的34.5%。除此之外,数字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要显着低于全球其他主要国家,如美国达到59.2%、日本为45.9%,英国达到54.5%。

 

第三,数字经济发展趋势。首先,数字经济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,促进新型业态的出现。其次,数字经济将与居民的日常生活领域发生关联,走向平民化、全民化,使数字经济朝着更加便民,更加普惠的方向发展。第三,数字信息革命给数字产业发展营造了更加优良的环境,将带动整个数字文化信息消费方式的变革。


 

中国特色新型智库


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创作,发展新闻出版、广播影视、档案等事业。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。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。

——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


智库,顾名思义就是集中各种智慧的场所。随着一系列针对智库建设的指导性政策措施的出台,智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收到管理者和学界的重视。这些智库在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如何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,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,关键在于两点:

 

首先,坚持中国特色。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,必须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现状。批判的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,辩证的看待西方智库的成功发展经验,充分体现出智库的中国特色、中国风格、中国气派,并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创新发展,既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智慧不断发扬光大,又能够为我国的文化建设、经济发展、精神文明建设等诸领域建言献策,谋求发展。


其次,坚持新型路线。新型智库的建设既要着眼于国家文化建设实际,又要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听民意、观实际,得出符合中实际的结论,为实现好、维护好、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建言献策,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;努力形成开放融通的学术话语体系,做到中国立场,国际表达,讲好、讲活、讲深中国故事,树立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,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。除此之外,新型智库应该集全民智慧,充分发挥高校、科研院所以及民营研究机构的作用,做到科学决策,共建共享。


 

公共文化服务


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,发展文化艺术、新闻出版、广播电影电视、档案等事业,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,倡导全民阅读。

——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


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政府面向文化民生的责任担当,其内容包括为公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,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。2017作为《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》的正式实施年,公共文化服务将被提上更加重要的位置。

 

首先,如何让公共文化服务深入人心,做出细则。文化建设中,要时刻不忘公共文化权益的保障,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与社会化参与。均等化不是整齐划一和绝对均等,让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有一种获得感,让文化成果能够看得见、摸得着。除此之外,还应加强关于《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》的宣传教育工作,让它更加深入人心。


其次,致力于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结合我国发展实际,作为一个农业大国,幅员辽阔的国土上,散布着的仍然以广大的农民群体为主,因此如何充分调动农民进行文化消费的积极性,激发农村文化消费市场,补齐短板,是公共文化服务”打通最后一公里”的重点所在。在这个过程中,乡贤文化建设将起到关键性作用,集中乡村的贤达人士、知识分子等,培养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。


最后,公共文化服务与社区治理相结合。目前,社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普遍存在利用率低、效益发挥差的问题,社区文化站管理运行机制不协调的痛点,使得本应该是居民尽情享受文化成果的场域失去了应有的功能。社区治理的关键在于理念治理和机制治理,坚持“文化惠民、文化利民、文化为民”原则,积极探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治理新模式,创新服务体制机制建设,激活社区细胞。



供给侧改革


进一步释放国内需求潜力。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相适应、消费升级和有效投资相促进、区域城乡发展相协调,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持久拉动作用。

——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


第一,提质增量,坚持内容为王。以影视剧为例,每年电影的产量高达六七百部,电视剧上万集,但如电影《湄公河行动》、电视连续剧《琅琊榜》这样既有口碑、又有票房和收视率的精品不多。文化产业发展的数量、规模固然很重要,但真正决定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是文化产业的质量。应努力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化,变工程和业绩性的文化产品向实用型、民族型和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产品转变。


第二,研究消费新形势,引导新兴消费习惯。多元文化抬头、人口结构调整和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文化消费形势开始发生改变,因此我们因时而变,研究不同消费者群体的消费习惯。90、95后将成文化消费主要群体,同时不能忘记60、70后人群,针对他们研究出适应消费需求的优质产品,全方位、多层次的拓宽消费市场。


第三,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应始终围绕国家大型战略而展开,例如“一带一路”“京津冀协同发展”“长江经济带”等大型发展战略,将文化建设提到应有之义。随着这些大型战略的实施和深化,与文化发展相关的专项规划被陆续纳入,后补而入的文化规划体现了职能部门的意识觉醒,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历来就是相生相成的两个方面,今后的发展战略应该充分考虑文化的发展。



融合发展


今日中国的文化建设已经不再是文化界自身的事情,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及层面,而这些领域也因为文化的介入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思路,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。


新时期,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趋势将进一步加强。文化建设的渗透特别对新型城镇化、特色小镇、美丽乡村、现代农业、康养产业以及电子竞技等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。


 

国际文化交流


积极主动扩大对外开放。面对国际环境新变化和国内发展新要求,要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,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,推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。扎实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。

——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


新的一年,我国将继续坚定不移的实行文化“走出去”战略,扩大国际文化交流,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。


第一,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。走脑入心,长期规划。在文化对外交流的过程中,要注意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和文化发展经验,为我所用。除此之外,更为重要的工作是在文化“走出去”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,传递中国精神。


第二,培养翻译人才,提高对外传播水平。善于运用新媒体,加大中华文化的线上、线下传播力度,借助多方力量与合作机构,宣介、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。培养专业译制人才,吸引国内外优秀翻译人才,减少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因为语言的阻碍带来的瓶颈,疏通渠道,促进文化交流。


(文章刊登于光明网——文艺评论频道)


责任编辑:徐妤函

后台编辑:关卓伦

校对:高飞


参考来源:

网易新闻 《体育与旅游“跨界”融合促进发展》

公众号“中国信息化百人会”《“数字经济”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2016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22.4万亿》

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《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》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